找到相关内容82篇,用时3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认识地藏法门

    英尺。而距离菩提树约二百码处,有一条尼连禅河,约一公里宽,水量很少,到了雨季时才会满水位,佛陀曾在此河沐浴。   「鹿野苑」系佛陀初转法之地。杂阿含经第二十三云:「此处仙人园鹿野苑,如来于中为五比丘十二行法轮。」到了今日,该地仍以鹿多闻名,距鹿野苑不远处有一佛陀的说法台,高约、四英尺,而阿育王也在此建立一石柱。   「王舍城」是在佛陀住世时,为强盛的摩揭陀王国的首都,现今已成废墟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0447749.html
  • 试论智者大师的“两风”建设和理论特色

    对“十如是”作出种种创造性解释外,还在“十如是”的读法上就空假中谛作种不同读法。他说:“依义读文,凡有:一云:是相如,是性如,乃至是...代表其佛学思想的,是天台大部,即《法华玄义》、《法华文句》和《摩诃止观》。其他如《四教义》、《维摩经文疏》、《金光明文句》和《观音义疏》等,对后世亦有影响。   智者大师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...

    高振农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04160864.html
  • 超越自我---无我即解脱之前提

    种自我训练的方法也是本来就客观存在于宇宙间的,所以说是道谛。  佛陀一般为弟子们都说三次,称为四谛法@:  此是苦,可知性;此是集,可断性;此是灭,可证性;此是道,可修性。(这是示转,指示给你看...对于自己思想境界的认可,也是对于人生问题的一种透视。他们可以通过这样的透视和真诚,来关怀自己的死亡。  、人天乘的平和  人世间的善良是美丽的生命景观,向往真善美慧的人生,也就是积极充实的人生。善良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90565489.html
  • 佛教史话(1)

    前往佛所,劝请佛陀住世说法。佛陀终于不忍众生长夜悲苦,便随顺梵天劝请,决意示教利喜,宣扬适应众生根机的教法。   佛陀首先到波罗奈斯城的鹿野苑,度化曾在苦行林一起修行的憍陈如等五位侍臣,苦、集、灭...各方,自己则到伽耶山的优楼频罗聚落,以智能善巧度化事火外道迦叶兄弟及其弟子一千人,并率同他们到达摩揭陀国,实践度化频婆娑罗王的约定。国王听了佛陀说法以后,欢喜踊跃而皈依了佛陀,并在迦兰陀竹林为佛陀建造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30868741.html
  • 国立故宫所藏《善逝宝经广示日光目录》述要

    ,突显无上瑜伽的究竟殊胜,在显经方面,并未相同地依序以、中转、初转法来分,虽然作者说,把中转法轮的经典摆在最前面,是随顺旧目录的作法[12] ,但实际上中转法轮的般若经典是讲说缘起性空的中观思想...次第」、「决定胜义法轮次第」、「初转四谛法轮次第」,其下又分小细目,并将《甘珠尔》中的经典分门别类加以归摄,最后再辅以回向誓愿的吉祥偈;、评论本目录,并与《邓噶目录》、《布敦佛教史》作比较,归纳...

    胡进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84773957.html
  • 《杂阿含经》述评

    记载佛陀成道后为五比丘说四圣谛,就反复地讲了三次,谓之“转法”。初转,是肯定四谛(人生是苦、老死是苦等);二,指出四圣谛在人生实践中的意义(苦应知、集应断、灭应证、道应修);,证明本人已做到四圣谛所要达到的要求(苦已知、集已断、灭已证、道已修)。在转法中,每一次对每一圣谛都有四种不同的认识,谓之“四行相”——眼、智、明、觉,四谛便有十二行相,这一说法,奠定了佛学的基础。佛教说的道理,...

    吴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171581348.html
  • 佛法的人间性与现实性

    才是究竟可爱、可念、可意果;是如法,得以维持长久的、圣人的、无漏的,灭尽无明、渴爱、恶业,乃至解脱一切有漏的苦报。释尊于波罗木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,初转法──对四圣谛十二行相──,是善说;于拘尸那...梵行饶益。3.说法之终极目标在于为调伏弟子令其自得究竟安稳、涅盘。   、佛陀开示“六念法门”,使弟子培植佛法的善根、信根;以“依法不依人”之观点,&...

    杨郁文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11940119.html
  •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(四)B

    说:「不离般若波罗蜜行」,「住不退地」,「一切声闻、辟支佛所不能坏」,「能成就萨婆若」,「近萨婆若」,「从诸佛受阿耨多罗菩提」(记),「行般若波罗蜜」。这是着重不退菩萨的,所以说:「是深般若...不退  四、一生补处·阿惟颜·一生所系   「下品般若」所说的菩萨阶位,还有其他的分类,如『佐助品』分为类:「发阿耨多罗菩提心」、「阿□跋致」、「疾得阿耨多罗菩提」。『恭敬菩萨品』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75240616.html
  • 关於缘起思想形成与发展的铨释学考察

    成立□关□□考察〉曾经举出十五种说法,包括(因十二行而有的)四谛知见、四禅三明、四念处、五取蕴味患出离、五根集灭味患出离、四神足、八圣道、十二因缘、圣求(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无忧无秽等无上安稳的涅盘)...这个新观念,去推演(6)、(7)与(8) 的缘起义(因果相续不断、因果相似、以及自业所作),而开展了阿赖耶缘起论,如此重新诠释早期唯识学派所提出的依他起性缘起之义,而完成了三世两重因果业感缘起说的...

    傅伟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60941208.html
  • “一念三千”的修行规定

    卷二说:   依义读文凡有:一云是相如、是性如,乃至是报如;二云如是相、如是性,乃至如是报;云相如是、性如是,乃至报如是。若皆称如者,如名不异,即空义也;若作如是相、如是性者,点空相性名字施设...则双美,离之则双伤。其实,就是指的理论与实践要相互统一,绝对不可以单只翼,顾此失彼。然在天台思想理论上,最具特色的就算是“性具实相论”,而在“性具实相论&...

    达照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20541659.html